估值的艺术:110个解读案例

9.3 投资机会的甄别

9.3 投资机会的甄别

 

在实践中,只有先甄别出感兴趣的估值目标,公司的分析和估值才是增值行为。因此,发现有吸引力的可能投资标的,和实际的估值和投资活动本身一样,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首先,投资者发现机会的方式不同,一种是由下至上的方式,另一种则是由上至下的方式。后者始于宏观分析,随后逐次移至企业层面。

由下至上的方式起于企业层面,正好对应价值投资的基本哲学。原则上,价值投资者应该伊始就聚焦于选择有吸引力的公司,而不是甄别有趣的股票。从最开始,最优先级的事情就应该是企业本身。通过诸如市盈率等估值倍数,对股票进行前置评估应该在后面考虑。

在寻找具有竞争优势且有长期吸引力的企业时,上述区别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在做标的预选时,应该把定性的关注力放在商业模式上,较少地放在基础数据或股票估值上。虽然后者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(这里也会考虑),但它往往会导致“价值陷阱”类的选择。一些看起来似乎便宜的企业,常常借助于有利的基础数据,掩盖了商业模式或未来前景的不足。

纯基于数字预选出的股票是与价值投资概念相悖的,等于把马车的车厢放在了马的前面。

由于价值投资者通常所投的股票数量有限,所以,对选择标准的设置较高,加之详细的公司分析不仅耗时而且耗力。此外,投资者还要注意:不是每个被分析的企业都必定得到一个正面的结果(这个企业有长期的竞争优势和良好前景)或一个购买的决定(即这是一个被低估的企业),这意味着,若要精选一个10~15只股票的投资组合,需要分析大量的公司。

作为一个实例,下面阐述遴选投资候选对象时,可选用的四个主动筛选方式。

·A—Z分析

·留心留意

·数据分析

·消息分析

事先要澄清的是,在寻找有吸引力的企业或股票方面,没有专利配方可循。在价值投资中,创造性的增值活动主要有两点:为找到潜在有意义的企业,开拓新的渠道;为交换意见和核实信息,建立沟通网络。因此,下面阐释的四种方式,不应该被理解为最终的方法。

A—Z分析

发现令人兴奋的企业的基本工具就是A—Z分析。按照A—Z字母排序或以随意的排序方式,简单地对一群公司进行一番分析。这些成员可能是所有国内的或国际的上市公司,或是事先根据规模、利润率或类似条件挑选的一组上市公司。这里同样有意义的工作是:把你能力难以企及的那些行业排除在外。

这种非常粗的分析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、热情和耐性,而且,大量的企业都会被进一步的分析所排除掉。最后,最好对所有企业都采用人工分析的方式,这样才能建立起值得关注的企业的综合数据库,并获得足以向其他投资者提及的酷炫内容。

一次访谈中,沃伦·巴菲特正谈到浏览美国每家上市公司的方法,这位访谈者不解道:“但一共有27000家上市公司啊!”对此,巴菲特轻松地答道:“哦,从A开始。”

留心留意

许多有趣的企业之所以被发现,仅是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露脸。它们的产品鹤立鸡群——得益于它们的价格策略、品质或时尚以及报刊文章对行业或企业的反复曝光。同样重要的是:与其他投资者构建同类圈子,交流想法并反复核实投资机会。

数据分析

许多情况下,在研读企业的实际商业模式前,最好看看某些精选的基本数据。选股工具通常是由一个评分模型编辑和支撑的(能给股票打分)。例如可以按照下述条件列示一组总部在美国的企业:息税前利润率高于10%、资本负债率低于50%、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5%。

如果这个名单进一步包括诸如市盈率和企业价值/息税前利润的估值比率,那么,关注点就转到了纯定量因素上,但它还是能快速挑选对估值有吸引力的股票,且有扎实的基础数据作支撑。

此外,这里特别有用的估值比率对价是:市盈率与利润增长率之间的对价,市净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对价,以及企业价值/销售额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之间的对价。

消息分析

消息分析集中于对日常网络广告信息、并购事件、股份回购、董事交易和管理层变化的信息评估。在这个过程中,常常会出现可以发掘的投资机会。也可以依此,排出报刊上最差上市公司名单或报刊上股市栏目过去52周的变化。

虽然它们没有涉及企业的品质,但在某些情况下,它们的确提供了潜在超卖股票的相关指引。对外人来说,就门后面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言,一家公司股票的换手率会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。同时,这里有一件对外人有益的事:跟踪董事的股票交易,并做相应的调查、看看这只股票买卖背后的动机是什么。

还应该记住:报告的义务是依国家和股票交易所的不同而异。在为分析目的而做股票预选时,还得考虑所处的主要市场周期情况。如果股价普遍较高,那么,最好是看看有无特别机会和并购对象;在极端恐怖的市场阶段,投资者眼中会出现亮丽的风景:企业估值都很便宜、特别是优质股票处在有利可图的估值水平。对彼时股价还不够便宜的股票,把它们放入观察名单,并进行定期的重估。

通过采用这种方法,你可以逐渐建立起一张有价值的列表,溢满具有潜在吸引力的公司,在市场惊恐万状之时,帮助投资者快速抢下便宜货。所以,借助于对标的长期效应的精心评估,智慧的投资者能利用短期的市场恐慌(出自对问题过激的反应)之机获益。

在这个方面,一个有趣的实例是1963年所谓的色拉油丑闻。

彼时,美国运通这类金融机构向安东尼-迪安吉利斯等大宗商品交易商提供信贷,确信这些资金有色拉油做还款保障。但事实上,这些海轮的油仓里主要装的是水,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,但由于比重小而浮在面上。当丑闻披露后,美国运通的股价跌幅超过了50%,而且,它还亏了5800万美元的真金白银,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(相当于2013年的4亿美元)!

同时,这个事故并没有改变美国运通公司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。有些投资者(诸如沃伦·巴菲特,时至今日,他还一直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)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,在那个时点上,乘机买进了这家企业的股票。




上一章 下一章
© 2024 bqgnovels.com